今天是:

登录     |     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时事新闻
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实体经济和工业发展重大平台
更新时间:2019-06-21 10:33:59      来源:珠海特区报      浏览量: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正处于“二次创业”大潮的珠海市一跃成为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给地处珠海西部的富山工业园带来重大的历史发展机遇。园区将充分利用地理条件优越、土地资源丰富等优势,紧紧把握港珠澳大桥开通、《规划纲要》发布、“二次创业”等战略部署,以归零心态重新出发,闻鸡起舞、日夜兼程、风雨无阻,全力打造我市实体经济与工业发展重大平台,推动珠海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要门户枢纽、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和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典范。
 
  一、机遇空前,《规划纲要》指导打造产城融合
 
  一是产业体系方面。《规划纲要》提出“以珠海、佛山为龙头建设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富山工业园作为大湾区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的区域,必须进一步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优化制造业布局,加快制造业结构调整。要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发展,培育一批具有系统集成能力、智能装备开发能力和关键部件研发生产能力的智能制造骨干企业。要支持园区装备制造、智能电气、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做强做精,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要加强产业分工协作,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合作,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引进培育壮大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智能电气等发展为新支柱产业,打造成产业链条完善、辐射带动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增强园区经济发展新动能。
 
  二是科技创新方面。《规划纲要》提出要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动力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富山工业园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化创新制度和政策环境,着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要全力支持华南理工大学珠海现代产业创新研究院发展,同时,要加快推进格力凌达科研大楼、航粤电气智能电网产业园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建设。要抓住机遇,依托大湾区科研资源优势和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研成果与产业发展匹配度,重点推动科技成果的孵化和在园产业化,同时以解决企业技术问题为导向,引导创新平台针对性开展技术攻关,提升园区企业的创新能力,为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贡献富山力量。
 
  三是宜居宜业方面。《规划纲要》提出要共同打造公共服务优质、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人才高地。从实际情况来看,《规划纲要》的这一要求,也正是园区目前存在的最大短板。当前园区因市政基础、公共配套设施、环保设施等历史欠账太多,既难以吸引人才,更留不住人才,严重制约园区的快速发展。园区要按照《规划纲要》的要求,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最大力度全方位完善园区市政和公共服务配套,快速提升医疗、教育服务水平,提升园区生态环境质量,出台更具吸引的产业及人才政策,打造宜居宜业的产业生态新城。
 
  二、优势突出,园区“二次创业”成效初显
 
  一是区位条件优越。富山工业园地处珠海、江门交汇处,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南端及粤港澳一小时生活圈的中心地带,是粤港澳大湾区辐射粤西的重要支点和桥头堡。园区交通条件极为优越,有西部沿海高速、高栏港高速、广佛江珠城际、机场高速及港珠澳大桥西沿线等多条重要交通干线相连,可顺畅通达粤港澳及大粤西地区。
 
  二是先进制造业发展初具规模。已初步形成了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电气、高端装备制造等三大产业集群,规模以上企业90家,深联电路、中京电子、明阳电路、广东骏亚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也正入驻园区,在新一轮大湾区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产业转移、产业分工协作、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合作等方面,园区具备极大的发展空间。
 
  三是具备充足的产业发展空间载体。园区总面积达到152平方公里,陆域面积约105平方公里。根据《富山产业新城总体规划》,至2020年,园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45.66平方公里,2030年将达到53.47平方公里。当前,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如火如荼但土地资源又日益紧缺的背景下,富山工业园已经是少有的尚有大量连片未开发土地、资源承载力强、具备较充足发展空间的园区,在承接产业项目特别是大型产业项目落地方面,具有其他地区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
 
  四是按照打造现代一流工业园区的目标进行了高标准的建设。2017年7月,市委、市政府对园区管理体制进行了新的战略性调整,园区开发建设各项工作全面提速。目前,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园区正按照既定的规划目标,立足“一张路网、两个片区、整体优化”高标准推进各项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在不久的未来,园区将具备最完善、最高标准的基础配套来承载大湾区产业的发展。
 
  三、大干快上,全力奋战大湾区建设第一线
 
  (一)建成重大平台,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根据计划,园区力争202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额累计达到300亿元,到2025年,园区工业总产值突破1200亿元,初步建成大湾区实体经济和工业发展的重大平台。一是以新一代电子信息为核心产业,重点抓住大湾区特别是深圳产业转移、5G发展等机遇,围绕园区产业布局,瞄准集成电路、半导体等高附加值产业精准招商,用5年左右时间打造一个千亿级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二是做大做强智能电气产业,加快建设格力机电智能制造特色小镇,引进产业链关键配套企业,用2年左右时间培育2-3家百亿企业,形成以格力系为主、规模达500亿元的智能电气产业集群。三是大力完善产业发展链条。围绕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智能电气等打造成为园区新支柱产业的目标,瞄准有完善产业链条意义的补链项目招商引资,推动主导产业向上下游延伸发展;鼓励玉柴船动、瓦锡兰玉柴和中车装备等空置用地较多的企业,调整产品结构,积极引入上下游产业,应对国内外市场的变化和挑战,提升企业竞争力。
 
  (二)整合现有资源,发挥好园区土地资源最大优势
 
  一是将加大土地资源整合力度。结合54平方公里的远期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计划投入超10亿元,再收储土地12平方公里,届时储备开发利用土地将达到24平方公里。用好2019年土地储备专项债券,梳理国有土地,探索将农村留用地、非国有企业名下土地和有意向让政府收回用地项目土地纳入收储范围。加大用地报批力度,加快生地到熟地转化。为园区的发展提供好载体保障,为澳门产业多元发展预留充足空间。二是积极处理闲置、低效用地。通过增资扩产、收回土地等方式加大处理力度,鼓励符合条件和空置土地较多的企业分割出让厂房,引进新项目。探索鼓励以市场方式出让低效用地,对通过购买企业用地方式入园的项目,按照地方贡献增量额度给予奖励。三是积极探索农村留用地开发模式。充分利用好园区2.7平方公里的农村留用地,做到既能提高村集体收入和村民生活水平,又能同时帮助完善园区配套服务设施。
 
  (三)推进配套建设,打造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
 
  一是全力优化市政基础设施。开展二围新吹填区、龙山首期、中央绿洲片区控规修编工作;启动投资超100亿元,全面铺开总长37公里的市政道路建设,完成45公里新、改建排水管网建设,完成龙山片区市政提升和龙濠公园改造,完善供电、供热、供水等设施;启动建设雷蛛北110KV变电站,保障电子信息企业等用电大户的生产安全。二是全面提升配套水平。加快雷蛛北片区智造小镇建设,投资约29亿元,打造30万平方米的集中生活配套区,动工建设7300多套配套住房,建成我市首个产业园区梯度式人才住房供给体系;投资约40亿元,加快建设起步区产业服务中心、邻里中心、小学和幼儿园、公交总站等一批公建配套项目,打造产城融合现代园区。三是采用委托代建方式加快推进项目建设。通过代建模式继续深化与华发集团的合作,制定园区代建管理办法,完善项目管理制度,加快推进既有项目建设。四是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通过园区税收收入、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政府债券申请及其他政府性基金收入等多渠道落实开发资金来源。
 
  (四)加强生态建设,打造湾区示范性生态园区
 
  一是建设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加快建设日处理量5万吨的全市第一座工业污水处理厂,争取下半年动工建设第二座工业污水处理厂,同时加快开展污水管网建设,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确保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分类收集、专管输送、分质处理。二是提升危废处理能力。优化完善生活垃圾与工业危险废物处置配套设施,加快推动中信环保生物质热电工程二期、珠海市绿色工业服务中心、大鼎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等三个重点项目建设。三是严格保护治理自然水系和山体。今年将投资9亿元,开展10条问题河涌和黑臭水体整治,争取年内完成2-3条的整治任务,构建全区域的绿色生态水网。加强大小雷蛛山等自然生态山体保护,严守红线。四是加快推进环境整治、景观提升、道路两侧两违整治和美化绿化等环境提升项目建设,美化人居环境,着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新城。
 
  (五)完善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园区营商软环境
 
  一是加速推进园区产业服务中心项目建设。目前该项目一期主体工程已封顶。今年投入使用后将实现园区所有部门集中办公,为企业带来“办事不出园区”的便利,大大提升企业办事的效率。二是加强服务管控。取消传统补贴招商的方式,由“保姆式”向“管家式”转化,以更优秀的政府服务水平吸引企业,加强对历史项目在土地使用、产业发展、环境保护及安全生产的统筹管理,推动存量转型升级。三是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出台支持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等若干政策措施,进一步细化落实扶持企业发展的暂行办法和“实体经济十条”等企业扶持政策。出台园区人才政策,加快建设共有产权房和人才公寓,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打造“人才洼地”。四是加大民生事业投入。坚持共建共享理念,积极主动参与园区内村居民生工程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积极解决民生实际问题,特别要做好协助被征地农民转型就业的工作,增强园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激发居民参与和支持园区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共同为实现园区的发展目标助力,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助力。
评论(0)
还可以输入140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去登录
  • 46危废